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0篇
法律   376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19篇
政治理论   76篇
综合类   4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诉讼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其公正性,而诉讼平等,作为与诉讼公正同等重要的概念之一,则被视为实现诉讼公正的必由之途或形式标志。文章在界定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内涵之后,讨论了与诉讼平等相关的两个问题:诉讼中立与实质平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诉讼立法中有违诉讼平等的几项缺失,如被告人答辩无限制性规定等。最后提出了改进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央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以来,各地已经取得经验.公安大练兵正朝学习型公安发展,并且在十个方面接近"学习型"特征.如何克服大练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内在活力,并将学习势头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答案就是"顺势导向学习型公安".  相似文献   
3.
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与保护消费者权益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立法目标之一,并将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否受损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之一,但由于消费者概念不明确,又缺乏直接的救济手段,该法的立法与实践出现了落差。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中的消费者标准不宜套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概念,同时在司法救济上,应赋予消费者以消费者组织的名义进行团体诉讼的有限诉权。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4.
吴奇琦 《北方法学》2013,7(1):11-20
随着19世纪实体法、程序法正式分道扬镳,实体权利与诉权各自进入了大体独立的轨道。然而,在此之前两者的关系并非如此。详细地展示其合、分进程的历史脉络,尝试描摹出此一基础课题的谱系,可以为学说的进一步讨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朱德堂 《河北法学》2007,25(2):196-200
价值是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效应关系的范畴,是深刻认识集团诉讼制度的良好视角和工具.集团诉讼价值是法律价值、民事诉讼价值下位的概念.集团诉讼制度的独特品性在于克服集体行动的障碍,共通性在于体现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民事诉讼目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The English law of theft is confusing and problematic in principle.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ft Act 1968 there has been inconsistenc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ppropriation as court and commentators have grappled with the intuition that appropriation must entail some subjective element and cannot be purely objective. Although subjectivity is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culpability rather than with conduct, it is argued that some acts can be subjective and yet factual and stand as causes to effects. Appropriation is such an act, its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being a mindset, here termed proprietary subjectivity, on the part of the actor. It is argued that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ppropriation can help to resolve misperceived problems. Such clarification will also reveal other problems in the law of theft. Some tentative comments de lege ferenda are made suggesting how these problems can b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7.
The doctrine of limited liability, as traditionally understood, prevents shareholders from being held personally liable for corporate wrongs. Several authors have recently argued that the doctrine should be modified to make some or all shareholders individually liable for torts committed by corporations in which they hold shares. This article distinguishes three types of argument that might provide a moral basis for shareholder liability in such cases. I contend that while these arguments support holding at least some shareholders liable for corporate torts, they fail to justify a general regime of unlimited pro rata shareholder liability. The level of control shareholders exercise over a company makes an important difference to their moral duties to compensate victims of corporate wrongdoing.  相似文献   
8.
郭林 《政法学刊》2010,27(2):122-125
现代缉捕行动,特别是针对突发性、暴力性、群体性犯罪的缉捕行动,仅凭警察一人作为独立实施主体的单警缉捕之传统作战模式,已难以胜任,多警、多警种、多警力单位协同缉捕、合成作战,遂成为必然。而作为其关节点之一的“默契”,则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依间接证据认定协同行为的证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继峰 《证据科学》2010,18(1):82-92
作为垄断协议的一种"高级"形式——协同行为,其在实施中往往不会遗留直接证据。如何利用间接证据来证明公司间的价格行为属于协同行为成为现代各国反垄断机构的挑战性的课题。利用欧美等国家(地区)的相关判例,并借助于间接证据的特殊分类及在分类证据组合上的特殊性来推定某些行为属于卡特尔,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垄断协议的一种高级形式——协同行为,其在实施中往往不会遗留直接证据。如何利用间接证据来证明公司间的价格行为属于协同行为成为现代各国反垄断机构的挑战性的课题。利用欧美等国家(地区)的相关判例,并借助于间接证据的特殊分类及在分类证据组合上的特殊性来推定某些行为属于卡特尔,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